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41    次浏览
其实这篇文章是小编一直想写的一个话题,因为小编一直认为,中国的粮食市场化改革绝不应该仅仅是流通制度的改革!在写之前先说下今天这个话题的引子:粮食价格下跌,江苏种粮大户弃耕退田。这是来自央视的一篇报道,当然角度不同,不可能和小编描述的一致,想看原报道的请绕路。 在江苏如东,因粮食价格下跌,当地一些种粮大户和出租农户之间矛盾重重,一方面是种粮大户想退租土地,另一方面是出租农户不愿收回土地。 对于出租土地的农户来讲,土地出租就是一份稳定的收入,所以他们不想收回土地,只想按合同办事。 但对种粮大户来讲,现在种粮食,不再是种财富。 由于种植粮食不再赚钱,有时候在人工、化肥等综合成本下,还的亏钱。 退租又退不掉,所以,有些承租户干脆让田地荒在了那里。 当然,也有一些大户希望改种其他作物,这位改种大葱的农户当面对记者的提问:种大葱不是成本很高么?她的回答是“我没有办法”现在。 那么写到这里,小编是不是除了重复下新闻没什么说的呢?当然,不是。当前国内粮油市场价格不断下行,农民种植不赚钱,当很多人抱怨政策时,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:国家财政其实在农业领域,特别是粮食种植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!据经济日报报道显示,近三年,中央财政投资248亿元,带动地方和企业配套投资近800亿元,建设现代化仓容1388亿斤,维修改造“危仓老库”仓容2460亿斤。这是一笔开支,还有下一笔。自2006年以来,我国托市、临储等政策开始执行,先后收购了大量的粮食,这部分粮食在政策收购时,要给予执行企业2.5分/斤的收购费等一系列费用。据统计,仅仅以当前的玉米品种,2.6亿吨玉米库存每年成本费650亿元。所以,近年我们看到的是能够享受政策的粮食仓储贸易企业发展迅猛,加工企业陷入成本陷阱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随着政策执行,政策执行单位可以高价收购粮食,然后农民满意,国家还给费用,这些企业获得快速发展,大量建仓,发展物流,迅速抢占市场,逼迫外围企业缩小生产和经营。如果政策不执行,那么他们原来占据的市场会在收购时节陷入无人收购的窘况,农民不满,国家无奈再提价收购,这些企业再获利。与此同时,在这些企业提价收购时期,外围企业虽然享受不到同样的财政补贴和费用,但在收购环节却要面临同样的收购成本——最关键的是,国家政策性提价是不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出发点的,一旦提价超过企业的平衡经营利润,那么企业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。其实,之前小编就认为,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8年 或许这才是对农民的最好出路》、《巨额补贴下 为什么中国粮油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形象》,就曾指出,国内粮油产业陷入困境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量的惠农资金进入了流通服务领域,造成中间富,两头穷——而穷的这两头却正是农业之根,一端连着生产,一端连着消费!所以,小编很不理解,从国家层面来讲,肯定是希望将资金用在有益于产业发展的地方,但为什么在执行中,这些资金却被用在仓库建设、物流建设上面,宁肯粮库越建越大,保管的粮食越来越多,支付给企业保管费用越来越高,却也不愿在生产和消费端做文章呢?就以现在的困境而言,如果财政能够补贴一些生产企业,加快陈粮消耗,是不是农民卖粮也会更方便些,同时国家支付的保管费也会降低很多呢,而消费者也能获得一些低价的商品服务。——当然,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闭环设计,但问题是,我们做任何事在最开始阶段都是瞄着理想化的目标奋进的。我想,即使最传统的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也应该指的是能用来消费的粮食,而不是放在仓库里等待变质!最可怜的应该是农民,政策执行期间享受了一点小利,但现在却要承担国家去库存的责任。在这里,忽然想起某个缺粮的地市有一个政策很有意思——当然并不意味着这个政策是完美的,它同样给予粮食企业补贴,但补贴的标准是你为本市运输过来多少粮食,不分民营和国企,也不管你仓库里面存放多少,只是一次性的给予补贴,在这种背景下,企业即使想获取补贴,恐怕也得加紧消化掉自己的库存才能继续运粮进来。而对应的国家政策,也是收进来越多,补贴越高,存放的时间越长,补贴越多。最后,用最直白的话说,当下阶段,农业的根本上游在于种植者,下游在于生产企业,而绝不应该放在粮食流通领域!